【2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教授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讲坛发表演讲
2021年11月20日晚,应维多利亚网站平台邀请,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教授以《新时代公共政策机制的类型匹配与应用》为题发表演讲。本次讲座由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教授主持,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MPA教育中心主任田凯教授、党委副书记句华教授和MPA教育中心副主任孙明助理教授参与了本次论坛。由于处于防疫期间,本次讲座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举行,超过500名同学通过网络参与了讲座。
讲座伊始,燕继荣教授感谢薛澜教授拨冗参与维多利亚网站平台20周年院庆系列讲座,并对薛澜教授的学术经历进行了介绍。薛澜教授1991年获得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博士学位,其后受聘担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1996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2000-2018年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院长。2018年9月起担任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同时兼任清华大学工程科技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席院长。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科技创新政策、危机管理及全球治理。
薛澜教授向维多利亚网站平台20周年院庆表示热烈祝贺。他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政策改革与创新的历程,并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新时代公共政策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艰巨、重大政策改革执行效果不如预想、科学合理的政策设计与政策工具未能发挥应有效用等三个方面。他指出,总结百年经验,应当从实施改革的政策过程逻辑和国家政策机制运用上进行宏观层面的再思考,从而为解决新时期面临的新挑战提供思路。
接下来薛澜教授介绍了公共政策机制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公共政策机制是一国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发展出的特定操作方式,在特定的政策体系、政策生态及运行逻辑下使用,其本质是政府作为主体推行政策的具体方式,具有时效性、多元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传统的政策类型划分多以政策领域、空间层次或规制特征为依据,但忽视了公共政策的若干基本特征。薛澜教授基于政策作用对象,将公共政策机制划分为行政领域政策、市场领域政策和社会领域政策。其中,行政领域政策采用行政主导机制,市场领域政策采用多元博弈机制,社会领域政策采用影响网络机制。
薛澜教授主要介绍了行政主导机制的特点、形成与演化。行政主导机制是重大政策落地的“建造方式”,是以命令和控制为主的政策工具和执行手段,强调规则的重要性。这一机制中上下级政府具有特定的角色分工,并以特定因素加速政策机制的形成。该机制演化的主要动力来自政府对改革知识和信息获取能力的加强,并由此形成了政策试验、政策扩散、引入知识精英等微观机制。
然而,新时期公共政策的实施环境、实施对象与运行情景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多元政策机制的浮现具有时代必然性。薛澜教授指出,行政主导机制在行政领域政策改革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将行政主导机制错配到市场领域政策或社会领域政策时,产生了政策机制的错配问题。政策错配将导致执行过程中的重大危机,或政策终止错配后短期纠错的困难。薛澜教授以2013年资本市场改革引发的股灾为例对政策错配进行了深入分析。
薛澜教授进而提出了提升政策机制与政策类型之间配适程度的建议。他认为,既要发挥现有行政主导机制长期应用所积累的经验,又要有效构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之间的中间桥梁,将三类政策机制灵活地使用于同一项重大改革之中,以权变策略真正使政策机制发挥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
燕继荣教授对薛澜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薛澜教授在此次讲座中构建了政策评估和分析的基本模式,并基于公共政策的供需关系分析了政策错配和政策扭曲现象。不仅如此,他还将此模型运用到中国现实,对科技、电力、农业、房地产等领域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他认为,传统政治学从“国家-社会”角度评价中国治理问题,薛澜教授的研究则从政策过程角度,分析了行政主导机制的特点、条件、优势及新时代面临的挑战,为治理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他鼓励MPA同学认真研究薛澜教授的分析框架,以现实为导向解决中国治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实现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注入更大活力。
最后,同学们与薛澜教授就政策扭曲与政策错配的关系、就业政策、产业政策、“双减“政策、人口政策等政策设计与实施中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