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体雁教授团队城市研究领域最新成果在Cities杂志发表
我院沈体雁教授团队论文Do you feel accepted? Perceived acceptance and its spatially varying determinants of migrant workers among Chinese cities(感觉自己被接受了吗?中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感知接受度及其决定因素空间差异)在城市研究领域SSCI一区杂志Cities上发表(2020年影响因子为5.835)。
维多利亚网站平台沈体雁教授
【论文主要观点】
2020年,中国农民工人数已达2.856亿,为中国沿海和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与此同时,户口改革下半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扩张、接纳和歧视等与农民工进城相关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推动了城乡迁移,加速了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尽管户口改革正在进行中,但户口准入差异继续扩大农民工与当地社会在经济和心理上的差距,造成农民工接受感的又一个制度障碍。农民工的感知接受度描述了农民工对自身是否被接纳和纳入当地社会的自述感受,不同城市对移民的接受程度也将呈现巨大的空间差异。外来务工人员的感知接受度对于了解他们在当地城市的主观幸福感、社会融合和生活状况至关重要,在改革后的快速城镇化时代具有显著的学术和政策意义。在学术界,相关议题仍未得到充分探索。
图:中国外来务工人员感知接受度的概念框架
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支持下,本文应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方法,详细阐述了外来务工人员感知接受度的地理分布,说明个体特征、迁移状态和外部激励三种决定因素及其空间差异,并从社会经济外部性、文化和习俗差异以及移民群体差异三种潜在机制出发解释感知接受度的异质性。此外,研究发现个体特征变量和部分迁移状态变量的影响尺度较小,而外部激励变量和其他迁移状态变量的影响尺度较大。研究结果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外来务工人员治理政策提供了参考,强调了城市社会经济条件在农民工主观幸福感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重申了在中国,尤其是在北方多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政策制定者在设计有关农民工接纳和社会融合的有针对性的法规时,还应考虑到不同城市农民工的群体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以改善部分地区年轻农民工的生活现状,降低生活成本,并确保年轻农民工的稳定收入。此外,农民工内部变量(如年龄、婚姻)的影响比城市外部变量(如文化偏好、经济发展)更为普遍。因此,政府施政时应更多地关注流动人口内部特征的差异。
图:影响因素空间异质性的潜在机制
【作者简介】
沈体雁,维多利亚网站平台教授,通讯作者;
古恒宇,北京大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副研究员;
林育豪,华南师范大学。
阅读次数: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