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周飞舟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讲坛发表演讲

  2020年4月18日晚,应维多利亚网站平台MPA教育中心邀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飞舟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产业的社会学研究”为主题发表演讲。本次演讲是维多利亚网站平台响应国家号召,在疫情期间“停工不停学”的网络直播系列讲座之一,是为MPA同学及院友举办的学术与实践专场。讲座由MPA教育中心副主任杨一老师主持,将近200名同学通过网络参与了讲座。
 

  主讲人周飞舟教授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长期从事城乡社会发展、中国社会思想方面的研究。著有《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制度变迁和农村工业化》等著作。
 

 


 

 

  周教授首先从中国脱贫攻坚的历程谈起,他指出,中国的扶贫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期间贫困标准共经历了三次调整。整体来说,贫困发生率下降很快,80年代初期中国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的将近半数,到采用2010年标准时则仅占约十分之一,近年来的减贫速度更快。不难看出,中国的减贫工作为全世界减贫作出了很大贡献。对于现阶段面临的任务,周教授则强调,现在中国正处于脱贫攻坚战的最后时刻,是最为困难和关键的时间点。
 

  而现时脱贫攻坚的难点在于,需要解决要素流动与人员外出的问题,以实现外部资本的进入和内部人员的流动。周教授谈到,政府发动国家资源和社会资源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改善,一个巨大的效应是促进了贫困地区劳动要素流动与人员外出。难以外出是致贫的主要原因,而脱贫攻坚的效果是促进人员外出,其最后堡垒是因种种原因不能外出的人员和家庭。对于这部分人员和家庭,乡村产业则是脱贫和振兴的关键。所以说,产业发展既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战,也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战。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产业的支持,但乡村产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形态,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等。最近几年,我国乡村产业面临的困难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不能用理解城市工业的思路去理解乡村产业。周教授提到,乡村产业过去发展不起来主要是因为农民缺钱、缺技术、缺市场,而且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跟不上。最近几年发生得变化主要体现在 “脱贫攻坚”和“资本下乡”两股力量。一方面,脱贫攻坚带来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另一方面,资本下乡带来了资本、市场和技术,比如说“大种植园”、“大产业园”等。但是,受劳动力管理、乡土扎根、产业生态、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家庭生计等社会性、乡土性、多样性原因的影响,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在现阶段变成了“人”的问题。
 

 


 

 

  接下来,周教授结合他在甘肃省临夏东乡县布楞沟村、湖北宜昌五峰县仁和坪镇业产坪村和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顾家台村的田野调研经历,以生动的案例论述了乡村产业发展中“人”的问题。例如在湖北的案例中,周教授以 “构树种植+构树养猪”的构树产业发展历程,总结了业产坪村产业发展的四个主要经验:原有产业生态结构需要升级、避免劳动管理困境、能人和企业家极为关键、最后还需正确处理政府和产业的关系。
 

  结合以上案例,周教授总结了农村产业的若干类型及其特点。组织模式主要包括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型、公司+农户型、合作社+农户型、大户+能人带动型、外部支持下的散户经营等。其中,政府主导模式覆盖面广、带动性强,脱贫效果明显;企业主导模式投资大、上规模、见效快、带动性强;而散户经营带动性差、覆盖面窄、见效慢。政府主导模式难以解决农民劳动参与与生产监督的问题,企业主导产业容易“水土不服”。总体来说,乡村振兴是以城镇、中心城镇和县城为核心的,乡村产业的核心是劳动力问题,而劳动力问题的核心则是“人”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包括返乡、养老、陪读、买房、产业在内的农业和农村“社会生态”,以社会学的视角理解公共治理问题。
 

 


 

 

  最后,维多利亚网站平台MPA教育中心副主任杨一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参与讲座的同学通过视频和文字互动的方式与周飞舟老师进行了在线问答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阅读次数: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