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刘颜俊老师开讲本科读书会

      3月16日晚7时,政府管理学院系列读书会在廖凯原楼241室如期举行。21位16、17级本科同学在刘颜俊老师主持下,就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展开讨论。

 

WechatIMG58.jpeg

 

      刘老师首先介绍了《秩序》一书的成书背景、学术地位和推介理由。刘老师认为,《秩序》作为量化研究大行其道前极其重要的一本尝试对政治秩序问题构建宏大理论的著作,其众多论述尽管现在看来不甚严谨,但仍堪称经典,为反思现代化理论以及后来众多继发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开启了思路和议题。该书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中国的政治现实发生了紧密关连。该书的译介引入曾对我国学界产生重要影响,“新权威主义”,“秩序先于自由”等思潮很大程度肇始于此书,而对该书的新解读对当下中国也具有意义。《秩序》一书至今仍是众多美国大学政治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选读《秩序》一书对加深对政治发展和秩序这一重大问题的学术性理解、把握比较政治学原创性理论的生命周期、锻炼学术品味和学术批判能力大有裨益,还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现实。

 

      紧接着刘老师旁征博引地为同学们剖析了《秩序》一书的结构脉络和理论要点,比较了欧洲、美国和社会主义国家三种不同类型的政治发展路径,强调了二战后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与欧美在时点、次序、速度等社会历史背景上的差异,帮助同学们提炼和分析了亨廷顿书中的诸多核心观点,指出了相关的后续研究和现实的新变化,并与中国近代来政治历程相映照:譬如,国家间差异在于政府统治程度的高低,而非统治形式的不同;政治现代化的维度;政治制度化水平对现代政治发展的影响;普利夺政体的转型;利益集团、城市和农村群体的互动和联盟模式对政治现代化道路的影响;政党在政治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等。

 

      在刘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积极思考,在自由讨论环节就自己在阅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同学展开了交流。讨论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进行,同学们思维活跃,提出了各种有趣的问题。一位同学质疑了亨廷顿对美国三权分立的论述,同时指出对第三世界国家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会影响《秩序》一书的判断;另一位同学把中国某些历史时期的情境与亨廷顿描述的普力夺政体进行了比较;有同学注意到了亨廷顿对当时共产主义制度政治稳定性的褒扬与后来苏东剧变的矛盾;有同学把《文明的冲突》与《秩序》进行了比较,提出如何辨别和评价学术著作中西方中心论和价值中立的问题;还有同学发现亨廷顿并未把国际因素纳入到政治发展的分析当中等等。

针对同学们的疑问和思考,刘老师分别做了回应,并启发和鼓励同学们从多个角度去批判性思考亨廷顿的理论内涵和论证方法。他指出,比如,虽然亨廷顿指出大众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两者间的平衡程度影响政治稳定,但亨氏对二战后第三世界的国家建构的保守判断,导致其将论述重点更多放在了对权威确立的强调上,而非增强政治制度化方面。在某些情景下,同学们可以从反向角度来拓展亨廷顿关于政治秩序的平衡理论。另外,此书在方法论上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最后,刘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了许多相关的后续文献和阅读材料,同时鼓励同学们发扬北大学生的“卧谈”传统,多交流争论,兼收并蓄,了解多方面的观点,在争论和阅读中学习新知,加深理解,完善认知。

 

阅读次数: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