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政府治理:中国改革与国际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10月19日,由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共同举办的中美第三届国家治理论坛“政府治理:中国改革与国际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行。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布鲁金斯学会、国家行政科学学院,中国北京大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西南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福建省委党校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名学者与会,会议还吸引了全国各地近百名师生的积极参与。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田凯主持。

 

田凯主持研讨会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携手世界各国协同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最有合作潜力的大国关系,今天,中美两国学者之间越来越多的学术共识,反映了两国之间文化沟通和知识交流的乐观前景。他建议北京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者深化对话、交流和合作,形成政府治理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并且诚挚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王博致辞

  

  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王浦劬教授代表研究院致辞。他指出,立足于中国实际,选择性吸收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外政府治理有益经验和做法,是我国促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今年恰逢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美两国学者共同举办这样一次学术盛会,具有深刻的时代意涵。

 

王浦劬致辞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Merit Janow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去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国家治理论坛所取得的丰富成果。她认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破解政府治理的世界性难题,是中美两国政府和学者共同的责任与使命。她期待与会的中国学者为美国政治发展和政府治理的新变化,提供独特视角和新颖建议。

 

Merit Janow致辞

 

  随后,六位学者呈献了两场精彩的主旨发言。

 

孙哲主持主旨发言

 

  第一场主旨发言的主题为“政府治理战略的模式和国际比较”。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Cheng Li教授从谁在支持特朗普、特朗普执政有何特点、特朗普之后应如何看待美国民主三方面逐层分析了美国民众分化、中产萎缩、外交转向、制度构建等四个问题。他认为,美国中产阶级的逐渐萎缩正在深刻影响美国政治发展和政府治理。

 

Cheng Li发言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Robert Zachary Tumin追溯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Compare Statics系统在抑制犯罪行为、降低犯罪率、维护纽约市公共安全方面取得的成效,并且介绍了其应用价值。

 

Robert Zachary Tumin 发言

 

  维多利亚网站平台杨立华教授分享了近期关于中国政策实验问题的研究成果,论述了中国政策试点实验的一整套规范实验流程,阐述了中国政策实验与扩散的理论思想、逻辑模型、实际演绎与实效测评结果。 

 

杨立华发言

 

  第二场主旨发言的主题为“政府治理与产业政策创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克管理中心执行主任William B. Eimicke教授介绍了其社会价值投资研究的最新成果,他指出,社会和个人因素在形塑社会过程中的作用应当得到重视,政府与私人部门及公众的协同合作,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和提升效率。

 

William B. Eimicke 发言

 

  维多利亚网站平台宋磊教授认为,产业政策研究中,政治学维度产业政策的研究主题是国家意志和政治过程对产业政策因果过程的塑造机制。以产业政策为因变量的成本收益模型,有利于从理论上廓清产业政策收益大于产出的基本逻辑,并为现实政策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宋磊发言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Robert William Walsh分析指出,上世纪80年代,纽约一度被破产阴云笼罩,商业改善区的政策应运而生,其政策的本质路径是寻求小企业、社区和政府三方的协同治理。这种治理和政策达成了良好的效果。

 

Robert William Walsh 发言

 

  下午,论坛分三个专题进行。与会学者开展了多视角的广泛研讨。

  围绕“政府治理的理论发展与创新”主题,维多利亚网站平台徐湘林教授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官员在“央—地矩形结构关系”的制度性约束下,依然可以能动地争取到体制内政治资源,推动地方治理所需要的制度创新,这种机制形成了地方政府政治动员的重要途径。美国国家行政科学院院士Guttman教授指出,无政府组织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化解治理网络转型过程中的阻碍具有重要意义。哥伦比亚大学中国项目联席主任孙哲教授指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中国理念和情怀的全球治理新实践,他深入分析了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诸种态度,阐述了中美在此框架下形成合作共赢局面的基本思路。中央党校冉昊副教授概括了中国政府精准扶贫的五个基准模式,并以绿色理念的转变为例,剖析了生态扶贫模式。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地区研究院学术院长黄靖教授认为,全球化给美国国内的社会结构和选举带来了深刻影响和冲击,而特朗普诉诸的种种政策措施,其目的在于打破当前美国既有利益分布态势,人们对中美关系的理解和分析应置于这一社会政治背景下考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包雅钧研究员对于反腐败的政策进行了讨论。广州大学李智副教授讨论了官僚制的发展特征和类型。内蒙古大学杨腾原博士以“向稳力与离稳力”为切入点,探讨了“不同而和”的机制在民族地区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围绕“政府治理与公共服务供给创新”主题,维多利亚网站平台赵成根教授认为,当前市场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在于民主监管的缺失,而没有民主监管就没有有效监管。华侨大学韩艳老师认为,目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政策还存在着价值、购买流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诸多不足,应当进行针对性调整和完善。

  维多利亚网站平台万鹏飞副教授认为,为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相关法律体系的价值内核应该从行政主导转向法治主导。西南大学申丽娟副教授基于CNKI数据库和Cite Space软件,对2001年以来国内学界关于国内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度的知识学分析,并绘制了知识图谱。四川大学陈朝东老师认为,政府的政务公开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未来,民众参与需要进一步提高。

  围绕“智慧政府与数据治理”主题,南京财经大学黄建伟教授提出,数字治理中存在组织、制度、政策和人员等方面伦理困境。新疆大学杨梅副教授分析了区块链通过建立互信共享的共信机制、培育与合作型信任相匹配的信任文化来构建虚拟社会治理的“互信合作”信任模式的过程。厦门大学徐国冲副教授提出,在信息化时代,“数据权”成为公民权的重要载体,数据开放将成为政府治理创新的引擎。清华大学孟天广副教授认为,在互联网和移动通讯设备不断普及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或将重塑居民利益表达行为,公民诉求与政府回应将为善治提供新的判断依据。

  福建省委党校林何生副教授介绍了2000年后福建省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政府决策与优化服务方面取得的具体成效和问题。山东省行政学院李华副教授指出,城市管理数字化需要重视长效治理效果的机制,进一步明确和整合公众参与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中央党校李锋博士通过分析人民网地方政府留言板和地方自设留言板中留言的内容,呈现出公民表达诉求与政府回应之间的统计学规律。中山大学钱蕾博士以案例形式分析了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特别是风险规避作为行政官僚自我保护的工具的机制过程。

  最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克管理中心执行主任William B. Eimicke教授和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王浦劬教授共同致论坛闭幕辞。

  Eimicke教授高度评价中美学术界之间的交流,他认为,沟通使双方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他强调,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便是中国和美国,两国学者正是“沟通的桥梁”。最后,他代表美方学者感谢北京大学对此次会议的辛勤筹备,并期待双方合作进一步深化、延续。

  王浦劬教授对Eimicke教授的致辞表示认同,北京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轮流举办年度研讨会,正是两国学者保持交流的最好见证。他欣然指出,此次会议的最大亮点就是创新,学术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学术的共识性源于沟通。最后,他对发言人的讲演、听会者的支持以及会议志愿者的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并期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持续推进。

  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双方约定于明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举行新一届国家治理论坛,就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探讨。

 

与会者合影

阅读次数: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