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张长东教授为本科生导读《汉密尔顿悖论》

  5月28日中午,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生读书会在廖凯原楼134室举办。本期读书会邀请政治学系张长东教授为同学们导读乔纳森·A·罗登(Jonathan A. Rodden)的著作《汉密尔顿悖论:美国的财政联邦制》。

  张老师结合财政联邦制的理论脉络,对本书核心观点进行了导读。他为同学们梳理了三代财政联邦制理论的发展脉络。第一代为关注公共品和政府回应性的蒂伯特-奥茨模型,着眼于财政联邦制中的市场机制,认为居民可通过自由迁徙的方式“用脚投票”,促使政府优化公共服务。张老师指出该模型背后隐含着居民完全流动性的预设,引导大家思考预设不成立的具体情形。

  第二代为重点关注经济发展的市场维护型联邦制理论。张老师以诺斯悖论为切入点,指出国家既要足够强大以保护产权、维护市场,又要避免成为掠夺者,因此需要寻求分权制度作为解决方案,它可以通过限制政府权力提供可信承诺。但同时财政分权也存在两面性,既有助于促进政府间竞争、扩大政治参与,也可能造成弱化中央政府能力、扩大区域差距等负面后果。同学们紧接着围绕财政分权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展开讨论。

  第三代为联邦主义的政治基础,从政治学的角度解释财政联邦制绩效。张老师重点将本书与这一支理论进行对话,他运用科尔奈的“预算软约束”概念,结合本书内容讲解了财政分权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理论机制。他根据中央政府在政治上强势与弱势、在财政上集权与分权两个维度,引入了联邦主义的类型学,并以不同国家为案例展示了不同组合可能衍生的后果。

  最后,张老师讨论了本书对理解中国治理问题的借鉴意义。他指出不仅需要从财政制度本身解释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还应发掘债务问题的政治诱因。他鼓励同学们对此问题深入研究,根据理论推演提出具体假设,并采用严谨的研究设计进行实证检验。

  张老师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表阅读心得并进行交流。同学们在发言中谈到如何划分财政集权与分权、财政联邦制的解释力、分权的具体维度、如何建立因果关系等多个问题,张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和评论予以回应,加深了大家对财政联邦制的理解。

  文字|蒋光明

  图片|蒋光明

  审核|严洁张长东 曲晓妍

  

阅读次数:
回到 顶部